最近参加了两次喜宴,一次是回农村老家参加同族儿子结婚;另一次是参加城里同学儿子结婚。
那天我开车回老家农村,我提前算好了车程,大约十点钟到家,不能去早也不能去迟。
去早很了,我怕麻烦家人,必竟家里孩子结婚有很多事情要忙,你去早了人家要安排人陪你喝茶聊天。
去迟了,怕人家讲你是城里回来的高高在上,而且还有不少长辈健在,最起码在吃饭之前要跟长辈打声招呼。
婚礼是按老家人喜欢的方式,设在打谷场上,帐着能收叠的帐篷。我在场边上停好车,刚一下来,一群人走了过来,其中还有我的长辈叔爷在内。
“小五你也回来了,你忙不忙呀?”我的小爷首先跟我打起招呼。
“再忙,家里的大喜事我也要参加”我跟小爷回应道。
然后就是长辈在对孩子们说“这是你的五爷”、“这是你的表叔”、“这是你的舅舅”,只听见有认识的有不认但的孩子们喊起了“五爷、表叔、舅舅”。
一通寒暄之后,便来到了帐篷里,出乎我的预料,人已经把桌子围坐差不多了,说说笑笑,人声鼎沸。
同是同庄的人,大多数人都是认识的,一看见我进来了,前面的,左右的,还有老远的,一下子站起来和我打招呼。
人多声杂,我也听不清、看不准,是哪个先和我招呼的,哪个后和我招呼的,反正我只能举起双手,合掌应一下,表示感谢。
吃饭的时候,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同桌的人,首先你得相互敬酒,你敬我酒我敬你酒,人人都要敬到。
还有能喝几杯的人,还要下桌子从这桌子跑到那桌子,相互敬一敬酒。我算是特殊人物了,由于驾车不能喝酒,我也不敢去敬一些长辈和熟人的酒,倒是他们一个一个要来跟我喝一下,我以水代酒,不喝都不行。
桌子边坐着热热闹闹充满喜庆的大人,边喝酒边聊生活,桌外是一群小孩子一边吃一边跑。大人们聊田地、聊儿女、聊邻里之间,小孩子跑前跑后,看见好吃的菜叫大人夹点放到碗里。
这样亲密无间的场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体验到了,想想之前在城里参加同学儿子结婚的场景,真是天壤之别。
那天我没有去早,城市人有上班的,不到时间来不了,再说去早了别人都没有来,单独坐着显得冷清,我卡在十一点半到的。
饭店门口,人进进出出,我瞅瞅也没有认识的,直接走进去,大厅接待柜台前面竖着有新郎新娘婚纱照,并提示新郎新娘的宴会厅往里走。
看见宴会厅名字后我停了下来,厅门口有专人收礼金和发礼品的人,分为男方和女方,我问清了情况,在放有“男方”牌前交了礼金拿了礼品。
我还没有进到大厅里面,探头向里瞅了一眼,已经来了不少人了,个个正襟危坐,有抱着手机看的,也有拿手机在拍照,大多数人都是默不作声,只有很少人在互相低声细语。
我找了一个空子坐下来,里面大多数人都不认识,也没有必要去打招呼,就是有点认识的人,只是点点头而已。
只能默默的坐着,等待开席,你不跟我讲话,我也不跟你讲话,好像素不相识。还有一些大人带孩子来的,孩子们也是在大人旁边规规矩矩的坐着,没有跑来跑去,大喊大叫的现象。
婚礼仪式订在十二点十八分举行,平静的场面才热闹起来,欢呼鼓掌,一程结束一程又起。这时候才有孩子从座位上下来,跟着胡喊乱叫,跑前跑后抢红包、抢布玩具。
开席了,愿意喝酒的就喝酒,不愿意喝酒的有饮料之类,有的人相互尊重碰碰杯,有的人喝自己的酒,随便吃菜。几乎没有人下桌子去找别人喝酒,都是互不干涉,唯我独尊。
吃着喝着,菜还没有上齐呢,有的人已经开始打招呼走了,越走越少,整个席厅慢慢的走空了。
这就是城市人的喜席,却少农村人的又说又笑,大声喧哗的份围。城里人认为自己有文化有修养,总是默默的坐着,如果大声喧哗,认为是一种不道德、不文明;而农村人认为热热闹闹,才能显示人与人亲密无间的烟火气。
城市人,现在怎么了?正在越来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,把接触人应该有的礼貌、客气淡漠化了,把孤处认为是自己有文化修养的表现。而中国真正的文化精神,就是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,人与人之间的彬彬有礼。
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生活片段。但是,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,都不能丢了中华文化脉搏精神,人与人之间建立在信任感、亲密感之上,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、一致对外的集体主义精神。正是有这种集体性精神,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!